無量義經》:

「智恬情泊慮凝靜,意滅識亡心亦寂」,提醒修行者欲念淡泊,心境清澄;無欲無求,就能專心思慮,不隨外境動搖。

 

晨語時間,上人解說此段經文表示,心常靜定,平等看待一切而不隨境界起煩惱,就能清楚分辨善惡好壞;安忍惡境,便能善用智慧,圓滿處理人間事。

 

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。

 

要先以'智'辨別是非,堅持正確原則,果斷處置,再以'慧'善解,包容。否則缺乏判斷是非的'智',對錯誤的人事一味包容,忍讓,就成了爛好人。

 

眾生愚癡且剛強,上人教示,要以靜定恬安之心,引導從迷途回歸正向,才是真智慧。

 

人的意念思考分為心,意,識,上人解說「識」~眼,耳,鼻,舌,身等「五根」,對應色,聲,香,味,觸等「五塵」,而產生見,聞,嗅,味,觸等「五識」。

 

第六識為「意根」,對應「法塵」而有所認知,能判別種種境界;由第七識起愛,憎,貪著之心念,起於動作爭取或排斥;前七識的起念,造作,一切善惡業因都容納在第八識,而第九識是最清淨的佛心。

 

前六識不再起念,第七識不再造作,第八識靜寂清澄~「智恬情泊慮凝靜,意滅識亡心亦寂」,就能回歸[心]的本來面貌,及正等正覺的佛心境界。

 

上人教眾,莫迷於私慾而偏向,起煩惱,要提起菩薩的[覺有情]以[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]之心,不捨眾生,立願救拔,才能[入佛智慧],了知一切道理,回歸真如。

 

無論是追求名利,或是祈求平安,向外求總有[求不得]之苦;要[向內自我要求]~說好話,做好事,想好意。以上,是大愛修行者該屢行修持的一門上乘功課!

 

謹記: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。要先以「智」辨別是非,堅持正確原則,果斷處置,再以善解,包容。否則缺乏判斷是非的「智」,對錯誤的人事一味包容,忍讓,就成了爛好人。

 

待人要領~心靈要純真,態度要柔軟,內外圓滿,才能耕耘人心。一切盡在學習當中.....學習如何做個一般的好人..但對於一些想顛覆"人心"的人,我們該把持自己正確的原則,千萬不要受影響,更不可做個爛好人.....

 

可惜,小愛並不是個修行者無此"慧根",更無法承受那無止境的穢言侵蝕腦細胞。這三年多來,小愛不斷的勉勵自己,要以愛心待人。且"心"中有愛,"行"中也必定要有愛。

 

待人要領~心靈要純真,態度要柔軟,內外圓滿,才能耕耘人心。一切盡在學習當中.....學習如何做個一般的好人..但對於一些想顛覆"人心"的人,我們該把持自己正確的原則,千萬不要受影響,更不可做個爛好人.....

 

 

 

認識慈濟(慈濟月刊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人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